講座介紹
本講座以南王部落傳統歌謠為例,說明卑南族音樂與文化中對偶原則的展現。講者將介紹五種卑南族祭歌,包括kudaw (猴祭祭歌) 、tremilratilraw (跳躍之舞) 、 maresaur (慶賀歌) 、 emayaayam (小米除草完工祭祭歌) 、 irairaw (大獵祭祭歌)。透過這些例子,可以看到由上下兩句構成的對句結構,如何藉由強調頭韻以及同義詞的修辭方式,展示卑南族傳統祭儀歌謠中的對偶原則。對偶原則也展現在實詞與聲詞,以及領唱與答唱的呼應等音樂面向。修辭與音樂的對偶原則更呼應卑南族社會文化面向,例如長幼、男女以及祖先與子孫等相對關係,使得音樂可用以實現社會與儀式功能。例如,在每一組對句中,上句使用較古老的字詞,對照下句較近代的同義詞,象徵祖先與子孫之間的連結。吟唱時,長老負責領唱與答唱,年輕人則以聲詞烘托,反映長幼尊卑的關係。傳統祭歌中,只有小米除草完工祭歌屬於婦女,其他祭歌都由男性演唱,反映卑南族社會的性別觀念。祭儀屬於部落性活動,而部落事務,包括祭歌演唱,由男子會所負責,相較之下,婦女主導家庭事務,體現母系社會的精神。祭儀中,可以看到男女間各種形式的交換與分工,例如在大獵祭中,男性負責打獵及吟唱祭歌,女性負責編花及準備食物,透過歌謠、獵物、食物的交換,家庭與部落的連結被強調與鞏固。除了講者的講解,講座也將呈現卑南族集會所等具有文化特色的場域,並透過族人實地演示,展現卑南族傳統祭儀與日常歌謠吟唱的樣貌。
講座資訊
播放時間:8月22日(星期五)下午2:00
講者姓名:陳俊斌(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教授)
更多資訊連結
臉書粉專 | https://www.facebook.com/Humanitiessalon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nstcsal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