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1-2025
【徵稿啟事】轉・文化:2026文化研究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

轉・文化:2026文化研究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

Trans-culturalization: The 26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ultural Studies Association


【徵稿啟事】

 

【年會時間】2026年3月7-8日(週六、日)

【年會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CSA文化研究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台灣學研究中心

【主題說明】

在全球移動、數位技術與媒介變革的多重作用下,文化不再被視為一套穩固、封閉的意義詮釋系統,而是處於持續轉譯(translation)、轉化(transformation)、與重組(reconfiguration)的動態與流動的過程。文化的形構與傳遞,亦不拘泥於國族疆界或單一媒介形式,而是在語言、聲音、視像、身體與數位演算法之間展演其異質性與轉化性。 

本屆年會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共同舉辦,以「轉・文化」( trans-culturalization)為主題,重新思考文化生成與再生產的條件與形式。「Trans-」一詞不僅意指穿越、跨越,也隱含轉變、過渡與再生的動態能量;而「culturalization」則指出文化作為一種「中介性」(means),而非「終結性」(ends)的實踐場域,持續不斷地被形塑、編碼、混種,甚至抵抗與介入。因此「轉・文化」不僅是描述文化交流、翻譯與再語境化的狀態,更是指出文化生產與感知如何透過「越界技術」(trans-techne)與「跨界實踐」(trans-borders),包括性別、族群、地緣、媒介、身分等,得以被重新組織與想像。 

2026文化研究年會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共同探討文化如何在「跨」、「穿」、「串」中持續穿梭於語言與聲音、影像與文本、歷史與科技、族群與媒介、島嶼與世界之間,呼應文化研究對象徵意義、生產實踐與制度結構的多重關懷與批判視角。希望藉此延伸文化研究在台灣的論述力道,彰顯台灣在世界文化構成中不可或缺的貢獻。透過「轉・文化」的視域,我們期待為當代文化研究提供一種更具流變性、動態性與多孔性的詮釋框架。

對此,我們規劃了多元的子題,也歡迎各種符合年會主題,或文化研究相關議題的自組論文提案(Panel)。基於會議規模與經費等因素考量,本次會議接受每人發表的論文篇數,以一篇為限。原則概述如下:

  1. 每位發表者為單一作者之論文發表,以一篇為限。

  2. 若與他人共組論壇,或第二作者合著身份,不在此限。

 

【投稿資格】

    本次年會的投稿資格,如下:

  1. 本會會員(即已於投稿前完成入會費與常年會費繳交者)。

  2. 不具本會會員身分者,亦歡迎投稿,待通過審查後,須於一個月內繳交註冊費500元(以篇為單位,亦即若單篇文章有多位作者,則僅需要一位代表繳交註冊費即可)。但繳交註冊費者並不具會員資格。註冊費繳交後恕不接受退款。

  3. 若非本會會員,也可於通過審查後一個月內完成入會手續,成為本會會員。

 

【徵稿形式】

本次徵稿有以下兩種形式:

  1. 年會主題論文及一般論文:與「轉・文化 trans-culturalization」主題相關之論文(本會策劃十七個徵稿子題,見後),或一般論文。年會主題論文投稿者,請投稿時於信件主旨處註明欲投稿的子題名稱。未註明則歸類為一般論文投稿。

  2. 自籌主題論文(panel):文化議題和意識強烈,且具有共同關懷或主軸之研究論文三至五篇。

投稿年會主題論文及一般論文者請於規定期限內繳交「摘要」,中文摘要字數以 500-1000字為度(英文投稿者,摘要以350字以內為度),宜包含問題意識、研究方法、預期發現等。摘要格式請參考附件一「文化研究年會─撰稿格式」。

欲投稿自籌主題論文(panel)者,請由一位成員代表繳交「摘要」與「panel資料表」,繳交資料格式請參考附件一「文化研究年會─撰稿格式」與附件二「panel資料表」。以上資料請繳交Word與PDF兩種格式,並寄至本會信箱:csa.taiwan@gmail.com,主旨:「2026年會摘要_發表人姓名_論文篇名_欲投稿的子題名稱」或「2026年會摘要_panel代表人姓名_panel主題名稱」

   徵稿啟示等附件連結: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q2wr2PEvl4SLS-T9mL3xT-OS9H8Mz1M5

 

【徵稿期程】

投稿截止期限:2025年8月15日

審查結果通知:2025年9月

論文全文截稿:2026年1月10日

 

【子題名稱】

  1. 轉開酷兒生態女性主義

  2. 香港文化的再認與再造

  3. 符號之轉

  4. 變動時代的媒體轉向 

  5. 文學的轉生與來世

  6. AI 之轉/跨 

  7. 鬼魅之聲

  8. 推活與追V:粉絲實踐再轉化 

  9. 轉空間

  10. 原住民族之轉・文化 

  11. 味之轉:台灣滋味的轉化、轉述與轉譯

  12. 藝術與科技的轉向

  13. 島嶼之轉:世界中的台灣

  14. 電影之轉

  15. 再造現場:超越文字的媒介如何轉化環境與健康議題

  16. 歷史轉譯、文化介入與記憶重寫

  17. 影像之流/轉

 

【子題說明】

(一)轉開酷兒生態女性主義

在極端氣候、物種毀滅與性別壓迫結纏的當代,「轉・文化」不僅關涉語言與疆界的跨越,更召喚對感官經驗、生命倫理與存有形式的深層轉譯。本子題擬從酷兒理論、生態思想與女性主義政治出發,探討文化如何在非人生命、異質親密與交互受弱之中發展意義網絡。歡迎探討跨物種親密、生態創傷、植物政治、美學修復、身體邊界與情感治理等議題的投稿,從文學、田野、藝術、聲響、影像、表演、事件或現象等場域出發,共同思索文化在酷兒與生態女性主義視閾中所開展的感知結構與生成路徑。(鄭芳婷理事策劃)

二)香港文化的再認與再造

香港詩人陳滅曾這樣寫:「時代呼號,莫辨我去留/汽笛再響,迷霧中仍有我」──這是個告別的年代。當香港人流轉各地,重新收拾生活,也持續以種種方式在他地重現香港,而留在香港的香港人,更試著釐清自我與現實、理想與政治之間的關係,在香港再寫香港。香港文化生態在轉變中嗎?政治抗爭如何轉向以文化存真?文字、影像、音樂、空間的締結與轉生,怎樣追認與回應一八四一、一九九七、二〇一四、二〇一九、二〇四六及其後?(楊佳嫻理事策劃)

 

三)符號之轉

人的腦海中的思考必然轉化成為符號才能表達出來,為自身與他人所理解,而這理解的過程中又再需經歷媒介的傳遞。什麼樣的符號能傳遞出人內在的感情、感性與思象?是意象?是影像?是畫作?是文字?又是透過什麼樣的流通媒介與知識體系,將這些符號組織呈現出來,形成一套套破碎又完整、支離又意會的訊息,這是符號之美與人性的展露,也是AI正準備要達到的目標。(李衣雲理事策劃)

 

四)變動時代的媒體轉向

我們活在歌頌媒體萬能卻又哀悼媒體失能的時代。本題重新界定傳媒研究的範圍,尤其回應從「媒體效果」至「中介」、「媒介化」,或批判性數據研究;或從傳統視野的「媒體再現」到景觀化行動者的變化。歡迎探討社會變動裡所有受困(或受益)於媒體的新研究:包括數據、權力與倫理的批判、AI浮現的知識生產爭議、數位不平等,或更經驗性如Podcast的草根實踐、網紅如何練成,新聞媒體為什麼失效、為何「真相」難覓等研究。我們也鼓勵從流行文化思考,大型影音平台的演算法是否造成壟斷或鼓吹特權品味,點擊率原理導至我們更關切少有聲量者,抑或更勢利眼?那些活生生的觀眾真可約化為「流量」?我們也歡迎各種傳媒的拓展性研究,包括地理/空間轉向,或視媒體為文化工作與創業,聯結自我實現與不穩定就業。我們也同意有時媒體是一種隱喻,意在說明萬物的中介( the mediation of everything),歡迎物質在人感知、體驗與傳播的過程,途經轉化與改變的中介社會學研究。(黃俊銘理事策劃)

 

五)文學的轉生與來世

作為人類最古老的技藝╱記憶,文學是文字符號的構成,肇因美學的介入而折射出彩虹般的不同色相與維度。而隨著時代遞嬗,文學也不斷躍出邊界,進行跨領域與跨媒介的前衛媒合,成為文化的時代基因與資料庫。的確,不管是讓你旋轉跳躍閉著眼,還是像旋轉木馬能夠忘了傷到處飛翔,在這個高度數位化甚至是A1主宰的時代,文學總還是能給予我們超越維度的想像與驚喜,不論是文學內部的自我美學旋轉,還是向外的跨界轉譯,文學永遠能夠保有自身的韌性與動能,不斷地進行再生產。因此,本子題歡迎所有對於文學內外部任何轉化╱轉譯有關的議題思考與現象探究,究竟文學的七彩霓虹燈將如何轉生與迎向╱預知它的來世(afterlife),是純文學或大眾文學?文學類型與文學翻譯?文學機制或文學場域?文學改編或文學傳播?文學美學或文學社會學?任何深具原創的實驗性與實證性的研究,相信都將成為驅動文學的無限轉生與來世的重要動能。(陳國偉監事策劃)

 

六)AI 之轉/跨

新興生成式AI,其運作深切複雜了“trans-ness” 所蘊含的轉化與跨越。它將簡潔指令擴延為繁複的感官經驗,此過程不只是跨媒介的技術展演,更成為爆炸性消融邊界的文化實踐。本子題將此現象置於「文化化」(culturalization)的視角,視AI為加速混種、流變的中介。我們已踏入「跨主體代理」時代(trans-agentic age),人類與機器間更脫離了單向「指令vs. 執行」關係,而是相互滲透的共構迴圈,形塑出人與非人高度混雜的「跨/轉文本性」。

這個「轉/跨」視點,動態地挑戰了主體、原創性與能動性的傳統框架,促使我們探究在人機共構下,所引發的新文本、跨域政治與新的倫理學挑戰。(涂銘宏監事策劃)

七)鬼魅之聲

鬼怪其穿透文化、跨越時空的恐懼與神秘,一直是令人害怕又迷人的題材。近年來學術界也掀起鬼怪風,探討其在各時代的角色,例如英國在2006年以降的鬼魅地理學 (spectro-geographies),或2010年後臺灣用以建構與尋找在地認同的妖怪熱潮。雖然2010年代末期風潮漸歇,但近年鬼魅研究在台又燃起新一波視野,如梁廷毓《噤聲之界》或李安如《後工業時代:一則關於鬧鬼和空間記憶的人類學敘事》。因應鬼魅再現人間的波浪,本子題歡迎所有關於鬼魅的研究共襄盛舉,如鬼怪電影、鬼怪文學、廢墟探險、黑暗觀光等議題,讓來自過去、但充斥於當代的鬼魂之聲能夠現身/聲。(林潤華理事策劃)

 

(八)推活與追V:粉絲實踐再轉化

隨著AI技術與多媒體平台的迅速發展,粉絲參與文化生產的深度與廣度持續拓展,展現出高度的跨媒介流動與創新特質。「推活」與「追V」已成為新世代粉絲日常實踐,粉絲不僅作為觀看者,更積極參與內容共創,展現強大動能,無論是作品的二次創作、跨語言字幕翻譯與「烤肉」,或是跨媒介的內容轉譯。這些現象不僅帶來情感連結、社群支持與文化生產權力關係的新型態,AI生成內容的二創,亦直接顛覆官方創作者與粉絲之間的界線,引發著作權歸屬與創作倫理的討論。本子題邀請探討粉絲如何於多媒介與AI技術交織下,重新定義文化參與、創作倫理及社群能動性等當代粉絲文化研究。(王佩迪理事策劃)

 

九)轉空間

轉空間是探索空間、地景與文化的共同流變,空間如何轉譯、轉化、重組文化,以及文化的變遷如何促動地景與空間的重構。思考空間、地景與文化相互交織的生產,並且強調這些動態的過程,如何關係著空間的意義、實作與權力重組。歡迎各種探索轉變的空間實作與文化的研究,例如但不限於性別與空間重組、能源轉型的地景與文化、空間的轉型正義、文化遺產地景的轉譯、空間的想像與轉譯等。(遲恒昌理事策劃)

 

(十原住民族之轉.文化

在全球化與數位轉型的推動下,當代原住民族的文化實踐正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流動性與創造力。本子題邀請關注原住民族議題的研究者,共同探討當代原住民族文化表現在語言復振、音樂創作、影像敘事、身體表演,抑或是透過數位科技、社群平台與沉浸媒介重構文化記憶與認同,身為21世紀的台灣原住民,「原民性」在不斷轉化與重組過程中,如何或不必要回到「真正的人」?以下為開放對話的各種主題:1.原住民族語在數位時代的再生與再現、2.原住民音樂到介入社會行動、3.原住民青年的TikTok與IG展演、4.原住民影像敘事中的跨界實踐、5.都市原住民的敘事政治與身體記憶、6.原住民時尚設計的圖騰再造與消費政治、7.島嶼連結與泛南島觀、8.殖民檔案中的原住民影像重讀與反轉、9.原住民傳統工藝如何透過新媒體被再設計與再敘事、10.其他。(黃國超理事策劃)

 

十一)味之轉:台灣滋味的轉化、轉述與轉譯

台灣滋味在殖民經驗、戰後遷徙與全球飲食流動的多重交織下,日常餐桌早已成為多種文化交會與重組的現場。Transculturalization概念將文化接觸視為一種多向轉化與再造過程。我們不僅看見日式飲食的多重在地化、異國風味化身夜市小食,亦見證了地方小吃的品牌化,以及外來健康與營養論述如何轉化為在地身體的日常實踐。因此,以「味之轉」為題,邀請大家共同思考那些發生於飲食日常實踐中的轉變、轉化與再詮釋,歡迎由歷史與社會文化、感官經驗、飲食技術發展、營養政策與健康、媒介實踐等不同面向切入的論文加入。(建源理事策劃)

 

十二)藝術與科技的轉向

「轉向」(Turn)既彰顯著轉化,也表意著重組。在藝術與科技的跨域發展趨勢歷經了多次的轉向,從圖像轉向、本體論轉向、軟體轉向、新物質論轉向、演算法轉向等,每一次的轉向都是對「本質」的再思考。在當前創新科技與藝術實踐高度融合的世代中,轉向更牽涉到創作實踐的「主體性」(subjectivity)、「能動性」(agency)與「代理機制」(agent)等諸多面向的辯證。依此,本子題試圖提出「科技作為藝術生產與美學感知的中介之際,藝術與美學的思辨如何可以匡設在技術之上,重新被理解、被詮釋與被思考」作為命題,歡迎各藝術研究者一起參與論證。(邱誌勇理事策劃)

 

十三)島嶼之轉:世界中的台灣

在全球政經局勢急遽變動的當下,台灣雖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卻也面臨邊緣架空、被動定位的風險。本子題以「島嶼之轉:世界中的台灣」為主題,思索台灣如何在知識、文化與政治實踐中,如何轉化、過渡、重塑其世界位置,形構不可或缺性。面對後殖民、冷戰遺緒、地緣政治與全球化配置的多重張力,台灣如何以文化實力為基礎,重塑主體性的知識生產?本子題鼓勵從理論創新、方法辯證與在地實踐出發,探索台灣如何以民主、多元、公義與創意為介面,介入全球文化研究的論述、對話與行動。(林巾力教授、王萬睿理事長策劃)

 

十四)電影之轉

從膠卷、磁帶到數位,從電影院、電視機到平台,媒介技術、環境生態及物質基礎的持續改變,不僅未有消解「電影」的概念,反而一再拓展「電影」作為配組(assemblage)的想像可能。當電影的轉化讓觀影經驗、感官運作、美學機制,以至電影與現實的關係被一再提問,電影作為一項文化實踐如何回應晚近政治經濟和地緣政治的劇轉,是文化研究不容缺席的主題。本子題邀請學者以嶄新的角度重新構連電影與社會現實的關係,促成跨學科的理論對話。(麥樂文副秘書長策劃)

 

(十五再造現場:超越文字的媒介如何轉化環境與健康議題

環境與健康議題透過影像媒介持續被轉譯與重構。無論是紀錄片、實驗電影、展覽、音樂祭,視聽文化已成為感知生態變遷與身心變化的重要場域,它們讓我們認知到氣候災變的地景、流離失所的身體,以及被忽略的照護關係。科學史學者Lisa Onaga及Harry Wu(2018)提出毒物暴露議題的浮現,需要跨學科行動者在同一時空中以不同路徑再造「現場(genba)」,包含法庭攻防、紀錄片攝製與放映、文本創造並廣被閱讀等。比如原一男(2017)拍攝《日本國VS泉南石綿村》,促成日本政府對石棉毒性受害者道歉。回應「轉•文化」主題,本子題邀請創作者與研究者探討「超越文字的媒介」如何作為一種知識中介以及越界技術(trans-techne),紀錄、見證科技進步與環境變遷對人與非人物種的身心造成的影響,重新建構所曝環境與生命互動的現場,並思索健康與環境如何在這些媒介中再語境化、進入想像,甚至召喚出具體行動。(吳易叡理事策劃)

 

十六)歷史轉譯、文化介入與記憶重寫

歷史從來不是靜態的過去,而是在不同文化脈絡中持續被重新轉譯、挪用與再生產的動態過程。近年在東亞與跨太平洋語境受到矚目的虛構書寫,從楊双子、李琴峰到韓江的獲獎作品,無不以歷史之名,透過穿越語言疆界、文化藩籬與世代鴻溝,重新進入當代的感知與行動場域。本論壇邀請研究者探討在(一)AI技術發展下的檔案數位化浪潮、(二)口述史與Podcast等聲音地景、以及(三)影視史學的視覺轉譯衝擊下,主流與邊緣的歷史記憶如何作為一種文化介入的越界實踐。(陳柏旭理事策劃)

 

十七)影像之流/轉

在後影像時代的媒體與科技地景之中,影像的意義與作用正經歷深刻的變化。如果單向線性的生產邏輯不再,影像的創造、分配、流通、與維繫,是鑲嵌於何種新型態的權力結構與技術政治之中?在日常生活中,不同載體與脈絡之下的瀏覽、感知、接收,以及互動,如何影響認知判斷、情感反應、認同建構、文化形塑,以及意識形態鬥爭;同時,影像又是如何被動員進行發聲、召喚、與動員?對影像本體認識必然的重塑,如何啟動對於編碼/解碼古典命題的重新評估與修正?該如何重新思考關於真實、責任、權力、自由、隱私、與公共性等的倫理課題?(王君琦監事策劃)